星期一, 4月 24, 2006

盲魚

來自「地下溶洞」,擁有如獨角獸般的額凸和活像貓咪一樣的數對觸鬚,一身雪白中略帶透明的『獨角盲魚』,沒有眼睛沒有鱗片,可是不但不會撞到週遭障礙物還可以活蹦亂跳悠游於水中,想了解這樣奇特的怪魚是如何存活下來的嗎?以下將一一為您說分明。  
1976年,雲南省建水縣農場工人鑿井至100米時,意外發現一個溶洞而捕獲第一條盲魚。推測盲魚的起源,可能是數百萬年前為躲避天敵或是具好奇心的小魚偶然間來到地下河、地底湖中,不幸卻遇上山崩,因而被困在洞穴裡,為適應環境而長期演化的結果,演變成具有特化器官的盲魚。對盲魚來說因為可供其選擇的食物比洞外魚類少很多,所以養成牠們刻苦耐勞,能忍受較長時間的飢餓與對環境有極高接受度等特性。現今全球已發現的淡水盲魚有24種,而大陸即佔三分之一。  
盲魚具有以下幾項特徵:【1】因長期處在不見天日的洞穴中,導致眼睛逐漸退化或完全消失,這正是盲魚又被稱為「無眼魚」的原因。【2】身體得不到光線照射的結果,體表的色素漸漸消褪而呈現粉紅色或半透明狀,內臟及骨骼隱約可見,而這就是牠擁有「透明魚」稱號的原因。【3】鱗片縮小、稀疏或甚至裸露無鱗。【4】擁有觸鬚等特化器官:特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在協助盲魚控制自身行動、躲避洞穴內障礙物,與順利覓食以求生存和尋找伴侶以順利完成繁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獨角盲魚(透明金線鱍),牠的頭背部上有著像獨角獸犄角的椎狀骨突,那正是牠的高層次特化器官。  
其實盲魚的存在對社會亦有不可或缺的幾項重要價值,因為根據魚類對水的依賴關係,洞穴魚類極有可能成為尋找地下水泉源與監測水質變化的指標生物,甚至還有可能成為盲人復明的參考書,因據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將生長在海中同類魚的晶體植入洞穴盲魚身上,數月後盲魚不但順利長出眼睛,而且視網膜已生長出能感光的細胞。所以說,如能將此原理應用於人類身上,極有可能研發出幫助盲胞恢復視覺的方法。因此對於這樣罕見珍稀的魚類,我們應該認識牠、愛護牠、更要對牠致上最深的敬意。

文章引自台北海洋館Taipei Sea World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